Tag Archives: 混凝土新闻

GCP Applied Technologies与新加坡混凝土技术创新公司Pan-United Concrete Pte Ltd.签署VERIFI®协议

通过扩大与新加坡最大的混凝土和水泥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VERIFI®在途混凝土管理系统的全球地位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March 11, 2020 (GLOBE NEWSWIRE) — 全球领先的建筑产品技术提供商GCP Applied Technologies Inc.(NYSE: GCP)今天宣布已与新加坡最大的混凝土和水泥供应商Pan-United Concrete Pte Ltd.达成协议。Pan-United Concrete Pte Ltd.是新加坡上市公司Pan-United Corporation Ltd.的全资子公司。该协议将实施GCP的VERIFI®在途混凝土管理系统,以用于Pan-United在新加坡市场的300多个混凝土搅拌车队。 “通过与Pan-United达成协议,我们在推动VERIFI®在途混凝土管理系统的全球发展和巩固亚太市场地位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GCP特种建筑化学品执行副总裁Boudewijn Van Lent博士说。“Pan-United是一家全球公认的领先混凝土技术创新公司,我们很高兴能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并继续提高混凝土交付质量、一致性和效率。” VERIFI®在途混凝土管理系统利用安装在混凝土搅拌车上的传感器监控、测量和管理在途混凝土的性能,为从预拌混凝土工厂到工地的运送过程提供先进的自动化过程监控和控制。VERIFI®系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并有助于提高从一辆车到下一辆车的产品一致性,从而减少不合格装载产品、提高工地效率并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延误成本。此外,该技术还可以产生许多环境效益,其中包括减少水泥使用量、减少废物以及提高燃油效率的潜力。 “VERIFI®系统是建筑行业的一项突破性创新。它为混凝土质量、可施工性管理和一致性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它还提高了我们的运营效率,并彰显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Pan-United Corporation Ltd.首席营运官Ken Loh表示。“Pan-United很高兴拓展了VERIFI®系统在我们车队中的应用。对于推动混凝土行业实现更深刻的创新、提高效率并为客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Loh先生补充道。

行业新闻

钢渣如何帮助混凝土和水泥行业减少碳排放

钢渣可用于减少混凝土和水泥行业的碳排放,但随着钢铁行业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碳足迹,未来可用的钢渣正在逐渐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是建筑环境。在建筑行业中,钢铁、混凝土和水泥都是重要参与者,因此,这些行业正在共同或分别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碳排放。其中一个合作项目涉及在水泥和混凝土生产中使用钢渣,经研究证实,这一方法可以在水泥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 有鉴于此,钢渣,正式术语为高炉矿渣微粉(GGBFS),可用作熟料的替代品。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水泥、创新和ESG总监Claude Loréa表示:“GGBFS就是我们所说的熟料替代品。熟料替代品或辅助性凝胶材料(SCM)是一种天然和工业副产品材料,用途广泛,包括替代硅酸盐水泥中的一部分熟料。由于熟料在水泥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碳排放,降低水泥的熟料含量(也称为熟料系数)亦有利于降低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钢渣不是一种新的水泥成分 钢渣在水泥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件新鲜事。Loréa表示:“钢渣的第一次商业应用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即1865年,在德国商业化生产一种石灰渣水泥。到1901年,它被用于硅酸盐水泥中,制造出高炉矿渣微粉含量可达30%的铁性硅酸盐水泥,1907年制造出高炉渣水泥,其高炉矿渣微粉含量可达85%。 “从那时起,高炉矿渣微粉一直是水泥生产中重要的辅助性凝胶材料,并具有以下关键优势:可以像熟料一样处理和运输,并且比其他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替代率更高(例如,在欧洲混凝土标准中,其使用限制很小)。此外,高炉矿渣微粉在世界各地也广泛用于水泥生产。” Loréa补充道:“高炉矿渣微粉在混凝土制造方面也有许多优势。用高炉矿渣微粉生产的混凝土的水化放热速率较低,可降低开裂的风险,并保持更长时间的强度,从而获得更高的极限强度。此外,高炉矿渣微粉降低了碱-硅反应导致的损坏风险,同时对化学侵蚀环境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因此,高炉矿渣微粉混凝土在其生命周期内可持续时间更长,所需的维护次数更少,若是将其用作建筑材料,建筑物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将显著提高。” 在水泥或混凝土厂,可以通过添加磨碎的高炉矿渣、粉煤灰、磨碎的石灰石和其他材料生产混凝土,这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保持其性能不变或更强。 可用钢渣逐渐减少 然而,由于钢铁行业也在努力减少碳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行业可用的钢渣量将逐渐减少。Loréa表示,该行业已在寻找替代品。 她说:“不仅是现在,即使在未来,全球合适材料的可用情况也是各有不同,例如,粉煤灰来自燃煤发电站,高炉矿渣微粉来自钢铁行业的高炉,而这些行业也在寻求转型。在未来几十年,将增加使用细磨石灰石,并引入煅烧粘土,以弥补粉煤灰和高炉矿渣微粉供应的减少,并进一步降低熟料粘合剂的比例。煅烧粘土源自粘土矿床,地理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可满足预计的需求。” 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平均熟料粘合剂系数为0.63,预计到2030年和2050年分别降至0.58和0.52。然而,就当前情况而言,钢渣仍是水泥行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Loréa指出,尽管它仍需要得到一些水泥买家的认可,而且其供应有限。 她说:“虽然材料的供应可能会限制熟料粘合剂的比例,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客户的接受度仍是目前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障碍。由于材料供应不足,以及市场要求各不相同,地区甚至国家之间的差异仍旧无法避免。”

行业新闻

混凝土过去是、现在是、并且将继续是一种关键的结构材料——我们如何才能克服它的缺点?

具体限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混凝土已成为建筑业的主要材料,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由于其成本低、易于使用和可扩展性,混凝土已逐渐取代砖块、石材和木材。 但它并非没有问题。 永续发展 首先,从资源消耗来看,它远非可持续产品。它消耗了大量的沙子,以至于有人描述说 世界“沙子快用完了”. 水泥的生产也是一项能源密集型活动。水泥的生产几乎完全由化石燃料提供动力,导致 水泥生产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8%. 这可以与汽车和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比较, 占全球排放量的 10%。因此,使混凝土更具可持续性,其影响力将不亚于将世界上所有的汽车都变成电动汽车,并且只使用绿色能源为其提供动力。 耐用性 如果混凝土建筑能够持续数百年,至少我们可以认为沙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建筑物在此之后仍能长久屹立。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钢筋混凝土建筑占了建筑总量的绝大部分, 平均寿命只有50-100岁然后需要将它们彻底摧毁,将废墟运走并埋在某处,然后从头开始重建。 新混凝土技术 如此高的环境成本和缺乏耐久性意味着混凝土需要改进。当然,理论上我们可以完全恢复使用石头、粘土和木材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然而,混凝土的实用性和低成本使其很难取代建筑师首选材料的地位。 移除钢材 现代混凝土耐久性低的罪魁祸首是插入其中的钢筋(钢筋)。钢筋通过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抵抗拉伸或拉伸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优势。 问题在于,钢铁(主要由铁制成)最终会生锈。生锈时,钢铁会膨胀,导致周围的混凝土开裂。这通常被称为混凝土癌,这也是钢筋混凝土寿命有限的原因。 石墨烯混凝土 随着我们发明新材料,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混凝土。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石墨烯, 一种特殊的二维材料, 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同时使其更加耐用并减少了碳排放s. 该论文发表在《建筑工程杂志》上,标题为“可印刷石墨烯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石灰石和煅烧粘土的流变、机械和环境性能设立的区域办事处外,我们在美国也开设了办事处,以便我们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他们重点关注了 3D 打印方法中使用的混凝土,我们在“在北美,拥有住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令人望而却步——3D 打印能否改变这一现状?“。 与传统的可打印混凝土混合物相比,石墨烯增强型 LC2 混凝土可减少约 31% 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使用钢铁(钢铁本身在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而是使用了由纯碳制成的石墨烯。因此,至少在加固部分,这种新混凝土可以捕获碳,而不是排放碳。 尽管水泥部分同样是一个碳密集型过程,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而且由于石墨烯更加稳定,不会氧化(生锈),这种混凝土应该不会引发混凝土癌。如果最终建成的建筑物使用寿命更长,那么从长远来看,排放量将大大减少。

行业新闻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堆石混凝土坝概述及下一代混凝土坝施工技术展望 Engineering

近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金峰教授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表题为“A Brief Review of Rock-Filled Concrete Dams and Prospects for Next-Generation Concrete Da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堆石混凝土坝概述及下一代混凝土坝施工技术展望)的综述文章。该研究围绕堆石混凝土坝相关前沿进展展开系统性回顾,并对下一代混凝土筑坝技术进行前瞻性展望。 堆石混凝土坝是近几十年来坝工界的重要创新成果。清华大学金峰教授和安雪晖教授为攻克混凝土坝 “无坝不裂” 难题,创新采用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胶结自然堆放的大块石,形成密实混凝土,发明了堆石混凝土坝。该技术大量使用块石,大幅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体积收缩,取消冷却水管等温控措施,简化施工工艺,具有显著经济优势和环境效益。 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在块石堆积体空隙中的流动规律与堵塞机理,确定了骨料粒径和自密实混凝土屈服应力对浇筑密实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浇注密实性评价模型,为堆石混凝土坝质量控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解决块石作用研究中测试能力和成本方面的挑战,建立了制备超大试件的标准体系,开展多项性能测试,明确了堆石混凝土与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强度关系,为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依据。 在技术创新方面,堆石混凝土坝在结构设计、泄洪消能、地基处理等方面与常态混凝土坝准则基本一致,但在温控和抗裂机理上差异明显。通过实际监测和模拟分析,揭示其真实工作性态,推动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如改进重力坝设计分析方法,发展合理的拱坝温度荷载计算方法,一体化浇筑防渗区,优化配合比,实现工程监测与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等。 展望下一代混凝土筑坝技术,应具备环境友好、本质安全、节约人工等优势。堆石混凝土坝技术已在节能减排方面成效显著,未来还将通过研发智能化感应监测装备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施工装备,实现大坝建设的智能化、少(无)人化,推动混凝土筑坝技术向更高效、优质、环保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超 130 座堆石混凝土坝,30 余座正在建设,其综合单价较传统混凝土坝降低 10%-30%,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减少,该技术已走出国门,在 “一带一路” 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中崭露头角。国际大坝委员会高度肯定堆石混凝土技术创新和筑坝实践,将全力支持其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 清华大学的此项研究成果为堆石混凝土坝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望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筑坝技术迈向新高度,实现更安全、耐久、环保和可持续的大坝建设。

行业新闻

旧建筑物和二氧化碳可制成新型的混凝土砖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能利用可再生混凝土砖块来建造新建筑会怎样?虽然这可能并不显而易见,但建筑业实际上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气体会逐渐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然而,一项于 2021 年首次公开的新技术,可能很快就会为这一领域带来变革。 这项由东京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新技术,被称为“建筑用碳酸钙循环系统”(Calcium Carbonate Circulation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C4S)。建筑业之所以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推手,是因为生产“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的关键原料石灰岩(limestone)需要高温加热以产生钙。波特兰水泥是混凝土的最常见成分,于19世纪初于英格兰被发明。 然而,如果制造可再生混凝土砖块,我们就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不再需要从石灰岩中提取大量钙质。我们可以直接回收已有的砖块和建筑废料,将它们转化为新的建材。 这也有助于解决石灰岩资源有限的问题。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许多其它珍贵资源一样,石灰岩终将耗尽。但是,有了C4S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建筑废料与空气中的CO₂结合,制造出碳酸钙混凝土。 他们在2021年制造的砖块最初体积较小,强度也不如传统砖块。但最近,研究人员从一栋被拆除的学校建筑中取得混凝土,将其磨成细粉,并与CO₂混合三个月,并制成了可再生混凝土砖块。 这种新型砖块是由碳酸氢钙溶液制成的压缩砖,在模具中分层后加热成型,据称这种砖块不仅体积大,而且坚固到足以用于建造适宜居住的房屋,甚至可用于铺设人行道。

行业新闻

南洋理工大学研发新型3D打印混凝土技术:强度和耐久性更强

2024年12月17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的3D打印混凝土技术,该技术能够捕捉碳,为减少建筑行业的环境足迹提供了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这一突破性研究发表在《Carbon Capture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旨在通过减少材料用量、缩短施工周期和降低劳动力需求,显著降低水泥的碳足迹。水泥生产每年排放约16亿吨二氧化碳(CO2),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和蒸汽的注入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机械性能,与传统的3D打印混凝土相比,新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更强。 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MAE)及新加坡3D打印中心(SC3DP)主任Tan Ming Jen教授表示:“建筑行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新开发的3D打印混凝土系统提供了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替代方案,不仅改善了混凝土的机械性能,还有效减少了该行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展示了将发电厂或其它工业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打印的可行性。考虑到传统水泥生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我们的方法提供了一种通过3D打印将二氧化碳回收并封存的创新方案。” 新型3D混凝土可实现二氧化碳封存与吸收 为了实现这一新型3D混凝土打印系统,团队将3D打印机与二氧化碳泵和蒸汽喷射器连接。在打印过程中,系统将二氧化碳和蒸汽注入混凝土混合物中。二氧化碳与混凝土成分反应后,转化为固体并永久储存,锁定在材料内部。同时,蒸汽的引入有助于提升3D打印结构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性能。 在实验室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该系统打印的混凝土结构可打印性提高了50%,意味着成型和打印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打印出的混凝土展现出更优越的强度和耐用性。与传统3D打印混凝土相比,打印结构的抗压强度(即可承受的重量)提高了36.8%,抗弯强度(即断裂前的弯曲程度)提高了45.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性能,还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出色,与传统3D打印方法相比,采用该系统可吸收和封存更多的二氧化碳,达到38%的提升。 研究的第一作者、南洋理工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博士生Lim Sean Gip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全球正在加速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我们相信我们的技术能够帮助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南洋理工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博士生Lim Sean Gip表示。 论文合著者、南洋理工大学工程与建筑学院研究员Daniel Tay博士补充道:“我们提出的系统展示了如何有效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它用于混凝土3D打印,从而生产更坚固、更环保的建筑材料,推动建筑技术的持续进步。” 团队相信,他们的创新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减少建筑行业对传统能源密集型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优化3D打印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并探索使用废气代替纯二氧化碳的可能性。

行业新闻

旧建筑物和二氧化碳可制成新型的混凝土砖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能利用可再生混凝土砖块来建造新建筑会怎样?虽然这可能并不显而易见,但建筑业实际上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气体会逐渐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然而,一项于 2021 年首次公开的新技术,可能很快就会为这一领域带来变革。 这项由东京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新技术,被称为“建筑用碳酸钙循环系统”(Calcium Carbonate Circulation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C4S)。建筑业之所以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推手,是因为生产“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的关键原料石灰岩(limestone)需要高温加热以产生钙。波特兰水泥是混凝土的最常见成分,于19世纪初于英格兰被发明。 然而,如果制造可再生混凝土砖块,我们就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不再需要从石灰岩中提取大量钙质。我们可以直接回收已有的砖块和建筑废料,将它们转化为新的建材。 这也有助于解决石灰岩资源有限的问题。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许多其它珍贵资源一样,石灰岩终将耗尽。但是,有了C4S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建筑废料与空气中的CO₂结合,制造出碳酸钙混凝土。 他们在2021年制造的砖块最初体积较小,强度也不如传统砖块。但最近,研究人员从一栋被拆除的学校建筑中取得混凝土,将其磨成细粉,并与CO₂混合三个月,并制成了可再生混凝土砖块。 这种新型砖块是由碳酸氢钙溶液制成的压缩砖,在模具中分层后加热成型,据称这种砖块不仅体积大,而且坚固到足以用于建造适宜居住的房屋,甚至可用于铺设人行道。 这是向制造真正可再生混凝土砖块迈出的重要一步,该公司希望在2030年前用这种新型砖块建造一栋两层高的住宅。其它公司也在探索改革混凝土行业的方法,其中一家甚至开发出了完全不含水泥的混凝土。有关C4S的研究于7月24日发表在《先进混凝土技术》(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期刊上。

行业新闻

混凝土模块化,老楼仨月换新颜

像搭积木一样建“好房子”,模块化建筑正成为当下新方向。近日,为推进本市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发展,规范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应用,市住建委发布《北京市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导则》。《导则》共10章,涵盖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的设计、生产与运输、施工安装、驻厂监造、工程监理、质量验收及智能建造等。   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模块化建筑具有设计灵活、低碳节能、回收利用率高、建造施工快、抗震性能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等优点。《导则》既全面总结模块化建筑新型建造技术,又为解决模块化建造技术对传统工程质量验收体系的适应性问题提出方案,为推进北京市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模块化建筑为代表的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生动案例。北京市首个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桦皮厂8号楼危旧房改建项目,就是通过“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进行“原拆原建”改造。项目使用55个混凝土模块单元,在工厂内集成生产、现场快速安装,仅用时3个月就实现老旧楼“换新颜”。   据悉,该项目通过优化户型设计,将原砖墙承重转化为钢筋混凝土墙体,不仅提升建筑结构安全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户内面积。项目建造过程中还采用管井外移、双层楼板、装配式装修、一体化保温等技术,提升居住体验。   《导则》的出台,将有利于为更多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指导,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市住建委表示,下一步,将稳步推广以模块化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行业新闻

混凝土行业数字化革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未来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新质生产力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正成为推动传统混凝土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将推动混凝土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近日,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举办的“2024中国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领导人会议(C10+峰会)”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协会负责人联谊会”在湖南张家界成功召开,多位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了混凝土行业数字化的趋势与前景,以及如何以“智”增“质”,因业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一直面临着能耗高、效率低、环保压力大等问题。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则为混凝土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建西部建设副总经理、砼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立志在会上分析了数字化对于混凝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他表示,数实融合将催生混凝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崛起。这种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据资源为基础,通过创新驱动和模式变革,将推动混凝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混凝土智慧工厂建设正在为实现产业数字化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智能化生产线、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实时收集设备运行数据、生产数据以及客户需求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资源的创新配置。此外,工厂还引入了智能化监控和决策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了生产计划的自动调整、品质控制的智能化以及故障预警的及时性,为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运行。通过智能过磅、物流安全管理等设备,工厂实现操作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服务质量方面,通过在线咨询、产品介绍、订单查询等便捷服务,解决了以往信息沟通不准、沟通效率不高、服务体验不佳的痛点,促进了履约质量和服务体验的双重提升。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预测,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帮助混凝土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建西部建设通过构建全场景数字化应用,打造开放式混凝土智慧工厂,从而实现了预拌厂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据了解,2023年,中建西部建设通过智慧工厂数字化产品,生产效率提升15%,客户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工信部于2024年提出,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混凝土企业打造绿色工厂提供了有力抓手,例如,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预拌厂通过光伏发电、新能源车辆及设备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提高企业的环保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层面的革新,更是对传统产业生态的变革,行业头部企业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将为打造行业数字经济新赛道提供更多可能。中建西部建设通过打造混凝土行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砼联,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率,丰富混凝土产业信用体系,有效促进细分行业资源整合和混凝土产业生态优化。 展望未来,混凝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继续深化。胡立志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字化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国家对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混凝土行业也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向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混凝土行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共商、共建、共享是数字时代的特征和趋势,我们期待着更多企业能够加入到数字化转型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混凝土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胡立志如是说。

行业新闻